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家园,更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基石。海港区辖10个街道、98个社区,下属541个党组织,20598名社区党员,883161名城市居民。海港区委高度重视社区治理工作,深入践行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要求,紧紧围绕“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三个关键环节,创新形成“党建带共建、共商促共治、成果重共享”工作理念,社区治理能力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提升。
坚持以党建促共建,打造社区治理的“指挥方舱”。海港区始终发挥社区党组织在治理工作中的枢纽作用,以党建为中心,引领社区治理的创新发展,形成“众星拱月”的核心效应。一是强化党建引领。成立主要领导挂帅的社区治理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调度会,压实党建责任,强化统一领导。建立领导干部联系社区制度,全区区级领导实行一对一包联,直接沟通对接社区,定期调研解决实际问题。98名机关干部下沉社区一线,积极参加创城、拆违、环境整治等各项重点攻坚任务。把社区治理纳入街道党(工)委书记年度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督促抓好抓实社区治理,形成“头雁效应”。挂牌成立李秀丽、孙爱静、周慧霞3个“社区书记工作室”,定期脱岗挂职、轮训授课,累计培训700名社区工作者,挂职培训58名社区书记、副书记,提升基层书记抓党建的能力素质。二是建立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推行街道“大工委”制,符合条件的66个社区全部成立“大党委”,以街居党组织为统领,驻区单位党组织、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参加,共吸纳74个企事业单位的95名党员在街居任兼职委员,每季度召开党建联席会,共商社区建设。三是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党组织向商务楼宇、商圈市场、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延伸,依托社区党组织建立非公企业联合党支部147个,覆盖非公企业639家,选派170名党建指导员,党组织覆盖面和凝聚作用有效提高。打造“红色物业”“红色业委会”,全区物业公司有33家纳入党组织覆盖,选派22名党建指导员指导企业开展工作。按照“三优先四选五不选”标准,成立81个业委会,其中党员身份业委会成员有193人,占比40%,让社区党组织成为社区治理的“主心骨”。
坚持以共商促共治,构建社区治理的“命运共同体”。近几年,海港区在突出抓好党建同时,对标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靶向施策,精准发力,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治理工作,推动社区治理效能持续提升。一是党员干部参与社区治理。组织3000余名机关干部分包小区或楼栋,选派91名街道骨干到社区任职副书记,积极推动在职党员干部在志愿服务日、重大纪念日、重要活动日关键节点,“三必到”社区参加活动,有效加强基层力量,为社区治理“强筋壮骨”。二是协商自治创新社区治理。由社区党组织牵头,组织相关单位协商解决涉及社区公共利益的重大事项、重大问题机制,如燕山大街天洋新城社区党委,由社区党委、居委会牵头,派出所、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组成的“一领四联联席会”,实现事务共商、资源共享、活动共促,并在全区推广,有效解决了一批居民停车难、流动商贩侵街占道、物业弃管小区等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促进社区治理从单一动力向复合动力跃升。三是搭建平台服务社区治理。利用公共便民服务平台,搭建政府、企业、社会合作交流渠道,在社区广泛成立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室,采取左邻右舍话家常,社区治理大家谈等方法,2018年累计排查各类矛盾纠纷945起,全部化解,筑起维护社区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实施社区治理网格管理,构建区、街(部门)、社区、网格“四级网格”运行体系,每400户划分一个网格,全区划分网格1792个,有效提升社区精准化服务水平。
坚持以成果促共享,建设社区治理的“幸福家园”。海港区以党组织坚强度、治理成果共享度和群众美誉度作为社区治理水平的评判标准,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营造富有社区特色的文化氛围,用实际成效赢得群众认可。一是创新改善社区环境。以创城、旅发、拆违等全区重大攻坚任务为契机,广泛开展“最美楼道”“最美家园”创建活动,84个老旧小区得到彻底改造。改进社区管理模式,采取社区干部兼任物业管理人员、引进大型物业公司接管服务等方式,提升服务群众水平。二是常态化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以“接力沈汝波为民做好事”活动为契机,成立党义志愿服务队1100余支,发动党员15000余人,坚持每周六深入社区和大街小巷为民做好事,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三是营造丰富多彩的文化氛围。坚持以社区文化为纽带,开展品格高雅、寓教于乐的健康活动,通过创办诗社自创编印诗集、全覆盖开展十九大宣讲、广泛组织“我为社区发展献一计”“百家宴”居民文化、“舞动青春”“红旗飘飘”“彩色周末”等主题活动,打造独具魅力的社区文化品牌,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引导广大群众崇德向善,弘扬核心价值观,传递社会正能量。(记者祖迪 通讯员秦睦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