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被扭曲的劝募“大白于天下”
随着联劝基金“一个鸡蛋的暴走”和青基会“挑战8小时”等行走类公益活动的大热,劝募也为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认可,尽管劝募过程中还存在着各式各样的拒绝、质疑和冷漠,但不可否认,劝募事业仍获得了令人欣喜的发展。 强势劝募,被逼迫的爱心 一直以来,劝募给人的感觉总有点不痛快,尽管是做慈善、做公益,但总带着股让人不得已而为之的意味。 学校里,班主任和班长尽职地充当了劝募者的角色,或竭力渲染山区的贫苦、灾后的惨状,或苦口婆心劝诫学生们要有爱心、有奉献精神,接下来在学生们哭得稀里哗啦的时候,一一收取两元的“爱心”。大街上,几个志愿者呼啦一下把你围起来,声情并茂地向你诉说XX得了白血病,急需要钱救命等等;好家伙,捐吧,压根没闹明白什么情况,不捐吧,不会被群殴吧,咬咬牙,爱心被献出去了。办公室里,“单位组织为XX捐款”的命令一出来,众目睽睽之下,不管有钱没钱,又被献爱心了。印象中的劝募总是这样——发自内心的怜悯,间或夹杂着不容拒绝的强势。 在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并不成熟,最初多是政府部署组织,并由为数不多的几家具有浓厚官方色彩的机构去开展。依附于政府威望,常常会有登高一呼、应者云集的效果,但这有违慈善“市场不能,政府不为”的本质。劝募的本意是通过激发个人或机构的自愿捐赠,达到扶贫济困和弘扬公益精神的目的。可见,慈善捐赠完全是公民或企业的自愿行为,而一旦由政府出面进行劝募,“自愿”的捐赠行为很可能就会演变为“强迫”的捐赠,难免会引起企业或者个人的逆反心理。再加上法律制度不完善、信任度缺失等原因,使得中国公益慈善事业频频被曝出负面消息,劝募在国人心目中的印象一度跌至低谷。 为爱而走,健身公益两不误 随着政府逐渐退出劝募市场,非政府组织、民间机构、民间人士等扮演起了劝募者的角色,但此时绝大多数公益组织都是瞄准企业、富豪的大额捐赠。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微公益的力量显现出来。“白雪可乐”“全城吃面”等接连创造网络募捐的奇迹,成为中国公益领域的成功案例,人们开始认识到中国人口众多,开发平民慈善,才是慈善事业的源头活水。 劝募走向平民化、大众化,并一改之前的悲情格调,带上了轻松快乐的元素。其中,将健身与公益相结合的“暴走”、“徒步”类公益活动大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活动有联劝基金的“一个鸡蛋的暴走”、壹基金的“为爱奔跑”和青基会的“挑战8小时”等。 以“挑战8小时”为例,该活动将户外徒步运动和公益劝募相结合,倡导社会公众在挑战自我体能的同时,为公益项目筹集善款,用完成赛事的毅力和坚持,感染大众,传播公益理念。 凡报名“挑8”的选手,在赛前的指定日期募集到象征性的金额,即可获得徒步资格(比赛过后,选手仍有一个月的时间进行劝募)。参赛选手只需登陆“挑8”官网,将链接转发至微博、微信,即可发动群众的力量,为自己进行公益众筹,达到最低额度,参赛者可享“景区一日游”。此外,“挑8”慈善徒步越野赛允许参赛者携带个人或商业机构的旗帜标识,以此彰显慈善劝募活动开放的精神,鼓励任何个人与机构参与募捐。 至于善款流向,青基会则会在徒步结束后,邀请劝募金额最高的企业,全程跟踪、监督善款的用途,确保善款的使用更加透明化和公开化。 "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这是发展慈善事业的意义所在。劝募从最初的“逼捐”发展到现在为大众认可和积极参与,不得不说,这是一项重大进步,也将推动我国慈善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
关键词:劝募,.爱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