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教育本位,才能“严进严出”
目前高校实行“宽出”培养模式,关键在于没有充分发挥教师参与教育事务管理、决策、评价的作用,结果导致教师普遍不重视教学,采取“应付”的态度对待教学和对学生的评价。 据报道,课堂总评成绩优秀率(90分及以上)高于20%或不及格率低于5%,老师被要求写“自查报告”,由学院组织复查,教务处组织校内外专家抽查——华中师范大学发布的这则通知,引发老师吐槽。一些老师认为,学校制定这个规定的出发点是好的,但20%、5%没有科学依据;该规定未征求老师和学生的意见;选修课和必修课不能使用同一标准。 老师的“吐槽”不无道理,难道学校要硬性规定一门课有多少优秀、多少不合格?课程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而非对学生进行选拔,选拔考要区分出学生的高下,需明确优秀比例、不合格比例,课程评价,如果学生都达到合格,那么就都该合格。但是,学校的做法,也很无奈,据学校教务处的统计,全校3000多个课堂竟有2600多个课堂出现零不及格,这显然很不正常,难道这么多课程,学生都达到了课程要求?是不是存在任课教师“放水”的现象?而值得注意的是,不少网友很赞成学校的做法,认为大学就应该加强质量控制,提高淘汰率,零淘汰率只会导致大学培养质量下降,大学不应该“宽出”,而必须“严出”。 实际上,目前高校实行“宽出”培养模式,关键在于没有充分发挥教师参与教育事务管理、决策、评价的作用,结果导致教师普遍不重视教学,采取“应付”的态度对待教学和对学生的评价。 一方面,学校的教育资源由行政部门主导配置,教师没有发言权,这导致学校对教学投入不够;另一方面,对教师的评价,不是专业同行评价,而是由行政部门制定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在不少大学,学校是把学生评教的结果,或者选修这门课的学生多少,来评价教师的,这样一来,教师就很难对学生提出高标准要求,因为如果一旦严格,挂科学生较多,学生就可能给教师较低的评分。 学生评教和学生选师的前提是学生喜欢求学,对自己十分负责,但其实,由于受功利环境的影响,有的学生只在乎通过课程,获得课程的高分,而并不在乎学到什么,还有的学生跑分、要分。而功利环境,也来自于目前的行政治校。 由学校教务部门根据一定的指标,要求教师写说明,组织专家复查,这其实还是行政治理,所以,笔者并不看好这种做法的效果,如果做法得不到老师的支持、配合,很可能无疾而终。如果大学真重视教学,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应该完善学校内部治理,成立能独立发挥作用的学校和学院教授委员会,负责教育事务的管理、决策,包括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以及对教师的评价,如此,学校方能回归教育本位,教师才能实现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在教学中有更多的自主权,同时注重教育质量。□熊丙奇(学者) |
关键词:学生,评价,教师,学校,课程,教育本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