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城网秦皇岛频道欢迎您
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秦皇岛频道 >> 商讯

它可能是你在职场中的最佳捷径

来源: 搜狐网 作者: 2017-09-21 09:45:00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我们常常会听到一种声音,人类恐惧AI,更准确的说是,人类应该恐惧AI。类似的概念存在于艺术作品里,存在科技大佬的发言稿中。仿佛下一刻全球的智能终端就要一起作乱,打压人类。

  到底什么是恐惧?通常情况下,恐惧指人们在面临某种危险情境,企图摆脱而又无能为力时所产生的担惊受怕的一种强烈压抑情绪体验。美国心理学凯利提出过一种说法:恐惧类似威胁但在程度上较轻。比如,之前有一只狗很友好,后来它咬了你一口,你对它的认知就从友好的狗变成了会咬人的狗。

  这种描述最符合人类对于AI的恐惧,要说被AI占领地球,大家都会觉得太遥远了。人类对AI的恐惧,是细微而真切的,比如说,被AI夺走工作。

  担心被AI抢饭碗?或许它会成为你的职场解药

  关于AI夺走人类的工作这个话题,已经被我们无数次提起,哪种职业会被AI率先“消灭”、哪种职业永远不会被机器人替代已经成了时下人们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

  坦白来讲,AI在“工作”这件事上的确比人类强的太多。AI拥有功能更丰富的传感器,在购物场景中可以“看一眼就收款”,于是我们有了无人便利店。更可怕的是AI永远处在自己最好的状态,7*24小时不停歇的提供服务。最让我们饱受打击的,还是AI超强的学习能力。通过机器学习,AI只需花上几周的时间就能获得一位操盘手从业几十年累积的经验,并且精确模仿他的操作。加上AI对数据的快速调取能力,让“经验”和“手感”这些我们赖以生存的职场玄学败下阵来。

  AI就像是一位元气满满、学习能力超强、热爱加班还会偷师的新员工,它要想抢走我们的工作,实在是一件再容易不过的事。

  其实每当新技术来临时,我们都会诞生类似的恐惧。“卢德主义”就是由此而来,工业革命时期,工人们以为是机器夺走了自己的工作,打着虚构的卢德王的旗号,四处破坏厂房和机器。

  近一点的例子也有,互联网诞生后,我们都觉得报纸行业将被彻底摧毁——当点击就能获取信息,谁还愿意等到明天早上?可事实是,互联网的快捷便利帮助了媒体从业者,诞生了新媒体这一价值巨大的产业,更让有着纸媒行业经验的人成了新产业的座上宾。

  其实AI也是一样,与其担心是否会被夺走工作,不如多关注一下AI是如何帮助我们工作的。

  AI+医疗=拥有快速阅读能力的助手

  其实当别人警惕AI时,很多产业已经在享受AI的赋能了,医疗产业就是其一。

  人们在医院挂号时,首选的往往是专家号,专家就意味着从业时间长、经验丰富、值得信赖。实际上,医疗数据每年以48%的增幅爆炸式增长,这些“经验”没法得到开发,用来帮助患者。反倒是以医生为代表的医疗人力资源需求日益增长,医疗资源地域分布不均衡的也情况不断凸显,整个行业和受众呈现出严重的供需失衡。

  现在,AI正在填补这一缺口,IBM Watson就是很好例子。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和认知计算能力,Watson可以在17秒时间内阅读3469本医学专著、248000篇论文、69种治疗方案、61540次实验数据以及106000份临床报告,并最终提出三个最优选的治疗方案。

  2016年8月,杭州认知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将Watson健康引入中国,21家医院计划使用Watson健康肿瘤解决方案。对于医生们来说,Watson更像是一个高智商的助手,提供资料搜寻、临床医生智能排序、治疗方案推荐度等等支持。AI并不是在“替代”医生,而是帮助医生完成一些重复劳动性的工作,让他们可以帮助到更多病人,创造更多价值。

  AI+金融=破解黑天鹅的密码

  同样,在金融领域也能看到很多类似的案例。

  像是在风控方面,以往需要风控专员奔波很多地方,为用户进行审核。现在很多Fintech企业已经开始尝试建立知识图谱,利用语义搜索将用户在留在互联网上离散的数据建立联系,综合个人信息、履约记录、电商数据、出行数据甚至社交媒体数据为用户建立风险评级。节约了企业的时间,也给了用户更好的体验。

  IBM旗下的Watson已经在推行金融合规监管服务。在美国,Watson利用6万条美国监管条文对系统进行训练,将服务部署在云端,帮助金融行业从业者理解监管要求、提高对潜在金融犯罪的洞察力以及利用全新数据架构方法来管理财务风险。

  包括深度学习、NLP技术和处理对非结构数据的认知计算技术,也在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分析师的工作中。以往分析师们往往都是凭着个人经验来判断外部因素对于经济形势的走向,可AI却能获知一切历史事件,告诉分析师们以往的类似事件对于经济走势产生了哪些影响。

  在金融行业里,AI更像是一种强大的数据搜寻、比对工具,扩大了人脑的认知范围。

  AI+教育=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

  在教育领域中,AI的展现形式更为丰富。有关AI+教育的活跃初创企业很多,在中国有流利说、猿题库,国外有Knewton等等,都拿到了数额不菲的融资。

  有利用NLP技术辅助口语学习的,识别用户的语音,寻找错误进行纠正,甚至可以综合分析用户的习惯性错误,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指导。也有团队专注于将教材数字化,建立知识图谱,通过用户学习行为历史数据提供个性化的自适应学习方案。

  总之,AI虽然不能像学校那样,提供完整的学习场景和材料,但可以根据用户的表现提供独一无二的学习辅助。补充了学习老师人力、精力有限的缺憾,真正的实现了因材施教。

  AI究竟是敌人,还是人类进化的工具?

  综合以上几个行业的案例来看,AI于人类职场,更偏向于“助手”、“工具”这类角色,帮助人类更好的完成自己的工作。所以,我会把AI看做人类的一种进化,谁能率先学会和这个工具共事,谁就率先完成了进化。可以从上文的案例看出,哪些学会利用AI的企业和员工,已经获得了更高的效率,在竞争中取得了先行优势。所以,与其说AI会夺走人类的工作,不如说那些可以驾驭AI的人夺走了其他人的工作。

  所以,如何帮助更多的人类完成进化,成了一项要紧事。我们能看到越来越多手握人工智能技术的企业开始着重于AI的普及和推广。谷歌和百度提供了开源平台以便更多开发者可以参与其中,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推出智能音箱这一体会AI技术的入门级产品。

  最近IBM提出的新品牌主张You ^ IBM——“你与IBM的无限可能”,也是瞄准了这块市场。将IBM Watson和云计算技术开放给更多行业,让更多职场人认识到AI将是自己职业生涯的帮手而非敌人,抓住企业部署AI转型这一机会。其实IBM自己也是AI转型的典型案例,从深蓝超级计算机第一次赢得人机对战,到今天在全球布局60个IBM云数据中心。每年60亿美元的研发投入,将认知计算和人工智能这两个标签印在了IBM身上。

  以自身的转型案例说服企业参与转型,看似是一个非常自洽的逻辑。但在逻辑背后,是一种技术发展的必然。不论在哪个年代,卢德主义都会存在,总会有人对新技术产生恐惧甚至抵触的情绪。IBM们作为技术的推动者,除了低头研发,更多是应该是帮助AI走向市场,走到职场人中间,展现技术切实的优势,才能消除偏见,进一步促进技术的发展。

  说到底,AI和蒸汽和电力一样,是一种技术。技术出现的目的是提升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是与人类为敌。我始终相信,AI或许会让“工作”变得更少,但一定会让“职业”变得更丰富,把人类的创造力从重复劳作中解放出来,让工作这件事变得更加有趣。

关键词:职场,人类,恐惧,商讯

责任编辑:李兴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