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集团  主办
当前位置: 专题新闻 > 专题报道

【观平语近人 品夷齐美德】国无德不兴

来源: 长城网  作者: 宋海斌
2019-03-18 16:01:00
分享: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三集以“立德”为主题,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立德、修身的讲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是对中华文化优秀思想和理念的继承与创新,体现了坚持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新时代治国理政新理念。

  思想解读人、清华大学艾四林教授从为什么要立德、立什么德、怎样立德三个方面对“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作出了深刻阐释。

  经典释义人、中南大学杨雨教授在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典故时,讲述了爱国诗人屈原甘做辛勤的园丁,为国家培养青年人才的故事。

  《橘颂》是现存屈原作品中最早的一篇,也是一篇重要的明志之作。屈原赞美橘树是天地间的“嘉”树,“受命不迁”,“深固难徙”,“廓其无求”、“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秉德无私”。“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屈原把橘树作为一种高尚人格的象征,提出以伯夷为榜样,以励己志,不仅要有乡土情怀,更要有以死报国之信念,表达了屈原初始的、也是一生的向往。

  杨雨教授还讲到,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表达的是培养道德、修养的人才理念,与屈原一脉相承。

  周敦颐《怀古四首为知己魏倅元长赋兼呈王永叔宗丞戴少望·其四》:“嗣宗党司马,徒尔餔其糟。叔夜屹玉山,落落崑仑高。神仙之可求,蓬岛何迢遥。汤武非圣人,况识师与昭。一死继结缨,孤竹争清标。”用孤竹代称伯夷、叔齐,视其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标杆。

  杨雨教授还讲述了苏轼母亲程夫人教子的故事。苏轼在母亲的教导下,年幼时便立志做范滂那样的人。

  《后汉书·范滂传》记载,范滂砥砺名节,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范滂面对党锢之祸,在狱中仰天长叹:“古之循善,自求多福;今之循善,身陷大戮!身死之日,愿埋滂于首阳山侧,上不负皇天,下不愧夷齐。”

  从小立志做范滂的苏轼,同样仰慕伯夷、叔齐。《次韵陈时发太博双竹》:“千年谁复继夷齐,凛凛霜筠此斗奇。”《和陶贫士》:“夷齐耻周粟,高歌诵虞轩。”苏轼的弟弟苏辙为苏轼所作《东坡先生墓志铭》称赞苏轼是被孔子称为古之谜贤人的伯夷、叔齐那样的求仁得仁者。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把千余字的《范滂传》全文背诵默写下来,留下书法珍品。黄庭坚书有《伯夷叔齐庙碑》,并写有“伯夷叔齐采薇瘦”“伯夷食薇而清”“伯夷不食周武粟”“伯夷垂名万年”“饥欲食首阳薇”等诗句。

  《管子》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伯夷、叔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互让君位的“礼让为国”者,是“扣马而谏”的天下义感之始者,是清正廉洁的“圣之清者”,是“耻食周粟”知耻拒辱的道德笃行者。

  《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此之谓三不朽。”

  伯夷、叔齐不是旨在立言的思想家,却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纵横家等先秦诸子百家及历朝历代思想家。

  伯夷、叔齐不是意在立功的政治家,却影响了中国帝王将相众多政治家。

  伯夷、叔齐不是刻意立德的道德家,却以逊让国位、扣马谏伐、耻食周粟、首阳采薇的人生四部曲谱写了中国历史上以行立德的精彩华章,是言行一致的道德信仰者、道德追求者、道德践行者、道德献身者。

  中国当代文化大师季羡林手书《伯夷叔齐颂》:“中华素称文化礼义之邦,其伦理道德范畴之排比成列者颇不稀见。其中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最著,几家喻而户晓矣。窃以为孝悌忠信乃鲁文化之重心,而礼义廉耻则齐文化之精华。伯夷叔齐故事能体现孝悌忠信之整体。时至今日,虽时移世迁,而其中蕴涵之根本精神仍能适用。”(作者 宋海斌)

关键词:平语近人,德,核心价值观责任编辑:李兴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