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国课间陪孩子们玩耍。田立民摄
是什么,让一个人在大山里的乡村小学,独自坚守20多年?
记者来到河北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土门子镇总校架子山村教学点找寻答案。这里只有白玉国一名教师,教室很小,里面坐着几名小朋友。他们都是留守儿童,小脸黑里透红,衣服也普遍大一号。
走近一个叫王斌的男孩,尽管10岁了,面对生人还是不敢直视、说不出话。课间时分,他坐在教室里静静地抄写课文,翻着皱巴巴的字典,眼神专注。
“你们这里谁成绩最好?”“王斌!”一边的小女孩喊道,“门门都考100分。”
“哪有,有一回是98分!”这是见面以来这个小男孩第一次开口,也是第一次笑,眼睛如太阳穿出云层,射出光芒。
这光芒,照进了每个人,更照进白玉国的心里。“这一双双不谙世事、明亮澄澈的眼神,流露出多少大山沟里的孩子们想要努力读书、走出大山的渴望?”说话间,白玉国转过身,捏了捏王斌的鼻子,“为了这份渴望,咱在这里坚守,值!”
坚守的岁月,白玉国心里最清楚那份艰苦。1998年,白玉国毕业后分配到架子山村小学教书。这里是大山腹地,从县城出发要再走大半天羊肠小道才能到小学校。而学校里,只有3间旧房子,孤零零地杵在半山腰,几十平方米的空地是操场,没有围墙。
同样分配到这儿当老师的人,看到学校的模样,掉头就走了。可白玉国却决定留下来。日子过得难,一开始,白玉国只能住在教室旁边的小屋,锅台连着炕,唯一的电器是小电炉,吃饭都得自己做。而更难的,是如何把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和学习动力提上去。
全校几个年级的40多个学生,挤在一间屋子里上课。白玉国常常是这边刚给学前班布置完拼音作业,转身再给二年级的学生讲算术。不少孩子吵吵闹闹,对学习不上心,成绩长期全乡垫底。
“小学是基础,如果孩子们因家庭、学校条件不好而厌学,一步落后步步落后,可能这辈子就荒废了。”白玉国想把这些孩子“捡起来”。
一方面他是严师,手把手教孩子们写字背诗、做算术。有的孩子上课不听讲,他耐着性子纠正;孩子们有问题不会,他常常辅导功课到深夜;他还自学唱歌、简笔画,只为给孩子们上好音乐、美术课,让他们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全面发展。
另一方面,他又像慈父。孩子们父母不在身边,白玉国就帮着照顾他们在校的日常生活。“谁家交不上学杂费了,白老师总是先垫上,也不怎么催,很多人就是这么把学上下来的。”在石家庄上大学的韩秉秀,当年是白玉国的学生,她印象中的白老师严肃又善良。
20多年来,白玉国教过的100多个孩子走出了大山,孩子们的成绩连续多年在全乡10多个村小(教学点)中名列前茅。但白玉国仍不满足:“很多人问我缺啥,我说不缺钱缺物,而是缺培训,我想拓宽、更新自身的知识,总怕教得不好,孩子们学得不够。”
眼前的白玉国,40岁出头,头发已经灰白,但眼睛里有一股劲,“哪怕只剩一个孩子,我也要坚守!”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话音落罢,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从教室传来,响彻山间,飞向远方。(记者 张腾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