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秦皇岛频道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要闻 原创 热点 图片 社会 财经 旅游 房产 名企
县区 评论 专题 视频 民声 文化 书画 美食 论坛
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秦皇岛频道>>财经

土地流转“聚变场”鼓起农民“钱袋子”

来源: 经济参考报 作者: 2014-07-08 16:23:26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两年前,当北师大毕业生刘大卫决意辞去京城的工作,回家乡安徽界首市当个“农场主”时,他为遇到的第一只“拦路虎”犯了难———要完成规划中2000亩的土地流转,得与300多户农民挨家挨户“磨嘴皮子”。

他赶上了难得的好机遇。界首市创新出台了一系列土地流转扶持政策,规范的“流转平台”帮刘大卫破解了难题。如今,有58万亩耕地的界首市,土地流转率达到76%,成为安徽“土地流转第一市”。近八成农民不再种自家的地,资本、新技术、外来“新型农民”等要素不断向这块土地汇聚,一场脱胎换骨的“农业转型”正在发生。

“这一亩地投入20万元,收益远高于100万元”,在传统的庄稼汉听起来,这近乎“天方夜谭”。

原本经营外贸行业的胡仲华,如今是邴集乡这片土地的新主人。在他投资建起的振海农业科技园内,记者看到他的地里种的全是五彩缤纷的树叶。“千万别瞧不起这些彩色树叶,它来自欧洲的珍稀树种,空运来的。用树叶直接繁育苗木,是一项突破性新技术。”

通过与“彩叶快速繁殖”专家李长潇合作,胡仲华把实验室的理论带入大田。育苗大棚的喷灌、保湿等操作全部实现自动化操作,每个大棚造价10万元,前期已投入1000万元,预计总投资超过5000万元。

“一亩地两个棚,一个棚8万株苗,成活率在90%以上,一棵苗少则卖10元,高的卖50元,每亩100万元的收益还只是保守的估算。”胡仲华说。

胡仲华在半个月内完成2600亩土地的流转,“合同签下的第二天,我就付了100万元订金,人、财、物迅速到位。”

界首市委书记刘玉建算的则是全市传统农业转型“大账”:

———传统农业只有转型才有出路。全市人均八分地,在如此零散的平台上,新技术推广不开、高投入实现不了、外来人才也没有用武之地。要转型,必须先以流转来整合土地资源。

———鼓励像“彩色树叶”一样对农业增加投入、应用新技术,实现高投入高产出,让农业生产向工业化经营转变。

———在胡仲华地里,从外地聘请的“高技术农民”月薪高达万元。他们的传、帮、带,让田地变为车间流水线,会造就更多的当地新型农民。农民的进步将推动农业的转型。

“看似麦浪滚滚,却鼓不了农民钱袋子。据测算,土地流转前,每亩地每天只能收益两元。”这种延续千年的传统耕作方式,刘玉建认为必须改变。

面对“有田无人种、有人要田种”的困局,界首以基层干部为纽带,摸索出租赁、入股、托管等灵活多样的流转模式。土地流转出去,可以“要钱给钱、要粮给粮”,也可以“要服务给服务”,暂不愿意流转的,由合作社提供耕、种、管等服务。

政策支持之下,人地矛盾被有效化解。目前界首百亩以上连片流转的大户已有606户,耕地面积15.7万亩,占流转面积的38%。

刘大卫这样的大学生回来了,他经营以秸秆作饲料发展养殖、牲畜粪便作肥料反哺种植的循环有机农业;齐岗这样的种粮大户积极性提高了,一年之内将土地规模从300亩扩大到2000亩,承担起有关部门粮棉油高产示范区的任务,他筹划建设烘干塔,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的质量。

在土地流转这个“聚变场”中,变化清晰可见:

———农业产业结构由千篇一律,变得“百花齐放”。目前,界首新增百亩以上连片大棚7000亩,形成了反季节蔬菜、花卉苗木等一批高效农业基地,去年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53.6亿元。

———规模经营种粮食的成本每亩降低100元,亩均增产150公斤;设施农业亩均投入超过万元,产出增长高达10倍。

———对流转土地的农民而言,除了稳定获得每亩1000元左右的租金收益,还可就近在流转土地上打工,日工资30元至100元。“日均两元”的低收益成为历史。

“土地费用支出是刚性的,但收入是弹性的,加上难以预测的自然风险和市场变化,风险越来越向大户集中,大户有风险,自然波及千家万户农民。”刘玉建说,为了让土地流转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化解农户、大户的风险。

化解流转农户的风险有三招:土地租金“实物计价”;合同要求租金必须提前一年付清;流转土地的农户,在大户那里有优先就业权,取得租金之外的工资。

化解大户的规模经营风险,主要依靠政府对于农业保险的扶持。从2013年开始,界首市以补充保险的形式将主要粮食作物的保险金额大幅提高,设施农业的大棚和作物均可入保,财政补贴保费的60%,大宗作物的保单还质押以取得贷款,财政按50%给予贴息。

关键词:土地流转,钱袋子,聚变,新型农民,大棚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责任编辑:李兴双

相关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