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记者来到山海关区石河镇望峪村,漫步村庄,青山绿水,蓝顶红墙。雨后清晨,冉冉朝阳中,草尖上露珠闪闪,微风送来阵阵花香,在这里,随处都能捕捉到村民发自心底的微笑。
2009年,以“五村联建”方式启动实施新民居建设工程,望峪村在农村改革创新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在这里,零星分散、单打独斗的发展模式悄然改变,农民延续千百年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传统观念正在转变。五年磨一剑,今天的望峪村已经成为我市探索农村改革发展路径的成功范例。
2007年,石河镇北部浅山区的新建村、外峪村、上沟村、下沟村和长桥店村因相互毗邻,被统称为“北五村”。当时,新建村在村党支部书记蔡德宽的带领下,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在五村中脱颖而出。看到新建村的发展,其他村的村民也渴望加快致富步伐,2007年4月,北五村党支部联合组建成为望峪山庄党总支部,2011年11月,五个行政村正式合并,更名望峪村。
“优势资源是望峪村谋求发展的基础。”望峪村党总支部书记蔡德宽说,“单打独斗”限制土地资源高效利用,还会给后期的配套设施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形成制约。联村共建犹如攥指成拳,为望峪村充分发挥自然资源规模优势和人才资源集约效应奠定了坚实基础。
规划发展蓝图,充分听取村民意见,望峪村聘请河北农业大学城乡建设学院编制了《北五村综合发展规划》和《乡村旅游发展体系规划》,突出“村庄即景区、民居即景点”的设计理念。为解决工程资金问题,除村民自筹、村集体补助等,望峪村还积极利用国家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将拆旧建新腾让的192亩集体建设用地指标,置换到市区周边换取了1.8亿元工程资金。如今,总建筑面积7.2万平方米的乡村别墅群已矗立村中,成为我市农村新民居建设的一道独特风景。
新民居不仅“表面光”,而且“里子实”。新民居建设中充分利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走进村民蔡雅玲的新居,处处彰显出“科技范儿”。屋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热水可满足日常使用,进入地热管后可做地暖,墙体采用节能砖和新型保温材料,门窗装上了中空玻璃,再加上秸秆气化炉等辅助取暖设施,可实现保温效果最大化。“家里不装暖气,不烧煤,冬天室温能长期保持15℃。”蔡雅玲说。
“家家配备两套下水系统。水冲式厕所将粪便全部集中到村里的大型沼气池,沼气用做生活燃料,沼渣、沼液用来制作有机肥;生活污水经过处理进入中水回收池,可用来灌溉和绿化。”蔡雅玲告诉记者,固体垃圾处理也有两套系统,村民自觉将垃圾分类,村里每天定时收集并对可回收垃圾进行再利用。
为引导村民与城市先进生活方式接轨,去年7月,望峪村聘请秦皇岛润丰物业服务有限公司对新民居进行物业管理,迈出了探索现代化乡村管理机制的新一步。
搬进新房子,绝不代表农民就已经过上了小康生活。 “同步强化产业支撑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新民居才能住得稳。”蔡德宽说。
望峪村将产业发展作为壮大村庄经济实力的重要内容,将乡村旅游定为主导产业。按照规划,新民居与原有自然风光旅游区、大樱桃采摘区和农家民俗生态区巧妙结合,将旅游点聚集为经济区。
为提高服务水平,村内修建了游客服务中心,统一规划较大规模接待酒店,全村家家开办“农家乐”,新增床位2000余张,为发展乡村旅游积蓄了后劲。目前,望峪村乡村旅游年产值达400多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的2000多元跃升至2010年的1万多元。
“乡村旅游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效益,还带动村民与外界,尤其是高素质人群的交流沟通。”蔡德宽说,将现代城市文明引入乡村,村民精神气质提升到了不只往“钱”看,还要往“前”看的新境界。
为使新农村发展保持恒久动力,望峪村推进以村集体财富积累、产权制度改革、合作经济组织培育、新型社区管理等相互衔接的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引入“股份制”现代企业模式,创新村集体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新民居建成入住后,望峪村以望峪旅游开发公司为基础,逐步整合公建设施、老村复垦土地等各类资源,组建股份制龙头企业,推进土地流转、房屋确权发证,让村民变成股民,使村集体和村民资产活起来、转起来、贵起来,建立产权明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经营规范的农村集体科学发展新模式,实现村强民富、科学发展的新目标。
“开创农村改革发展新局面,建立好支部、培养好带头人必不可少。”蔡德宽说。为打造适应新形势的基层组织堡垒,望峪村准备在每个小村都设立党支部和管理委员会,并逐步将党支部向乡村旅游、大樱桃种植采摘和望峪村文化产业等产业链上转移,形成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开创新事业的新局面。
本报记者马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