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开发区新闻网 >> 开发区>>头条相关

民生福祉 持续改善——开发区“十二五”发展成就综述之五

http://qhd.hebei.com.cn/kaifaqu/ 2016-01-27 16:47 开发区新闻网

  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硬指标。 “十二五”以来,秦皇岛开发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中之重,每年实施多项民心工程,加大民生投入力度,提升群众生活质量。5年来,稳定就业、教育公平、医疗保障、养老救助、人居改善……一系列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持续完善,秦皇岛开发区的民生事业发展交出了满意答卷。

  就业增收有保障

  宽松的就业环境带来稳定的收入,老百姓的生活有了保障。

  “十二五”期间,开发区多措并举扶持就业创业,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47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6800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59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转移农村劳动力2658人,让每一名劳动者找到用武之地。

  开发区坚持把劳动技能培训作为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实现持续稳定就业的重要抓手,广泛收集市场用工需求、劳动者培训意愿等信息,为有学习和就业意愿的农民送课送技能。“十二五”期间,开发区有1286人参加初级砌筑工、初级计算机、B级驾驶员等就业技能短期培训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财政补贴111.2万元;为区内2623名农村劳动力及被征地人员发放学历教育补贴306.4万元。同时,开发区努力实现培训与就业的有效对接,组织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周、岗位对接专场招聘会等专项服务活动,帮助待业人员充分就业,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现在开发区有秦皇岛技师学院、蒙妮坦美容美发学校、新航驾校等15家定点培训学校,开发区的农民每人每年都享有一次培训机会,财政全额报销培训费用,帮助农民从‘拼体力谋生’向‘靠技能致富’转变。”开发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劳动就业管理局副局长王淑娴说。

  在积极的就业形势下,开发区还千方百计帮助百姓增收,老百姓的腰包逐渐鼓了起来。“十二五”期间,开发区在农村持续开展了以促进农民增收和创“五好村”“五好家庭”为主要内容的“双创”活动,这项创新举措累计发放“双五好”奖励资金4913万元,惠及6万余人。此外,开发区还为农民子弟考上大中专院校提供奖励政策,累计发放高校奖励资金223.69万元,惠及884人。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业,累计发放奖励资金103.8万元。在“双创”等各项惠民政策的支持带动下,农民创收23.6亿元,失地人员平均年收入超过1.8万元。

  土地流转是开发区促进农民增收的又一项有力举措。为提高农村土地的产出效益,开发区专门成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心”,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制度和运营机制,积极宣传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十二五”期间,全区共流转深河村、西张庄村、沙河村、牛蹄寨、韩兴庄、陈家庄、后营村土地共计1万余亩。土地流转后农民收入大幅增加,每亩土地年收益较流转前平均增加2560元。更为所有土地流转农户缴纳了城镇养老保险,使其享受开发区失地人员征地生活补助待遇,真正让完成土地流转的农民生活有保障,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安居乐业底气足

  “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尺。5年来,开发区在这些方面也取得长足发展。

  就医费用问题一直是老百姓关心的热点问题。截至“十二五”末,全区拥有包括2家医院在内的医疗卫生服务单位204家,全部实现基本药物制度,群众医药费用负担明显减轻。为全面提高居民健康水平,自2011年初,开发区着手打造以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点,以渤海乡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管理终端,以开发区医院为技术支持,覆盖全区的医疗服务网,医疗服务主动延伸到居民家中,通过建立健康档案,对居民健康实行跟踪管理与指导,分别将其引导至乡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医院或区级以上医院,使居民根据自己的病情选择合理优化的医疗服务,从而解决了小病大看、大病误诊,花大钱、看小病的就医盲区。截至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6万余人建立居民家庭健康档案,建档率97.3%,电子档案率100%。

  与此同时,开发区持续开展居民健康教育、老年人保健、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慢性病管理、计划免疫、传染病防治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居民进行免费健康咨询和康复指导累计达456次,受众达3万余人次,为全区50岁以上人群免费体检,参检人数达2.8万余人次。开发区积极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到农村进行孕查20轮次,妇女病普查5轮次,服务达8万余人次,对3000余名农村产妇给予住院分娩补助。

  有力的社会保险保障是社会运行的稳压器。“十二五”期间,开发区社会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参保单位分别增加至1611家、1126家、815家、1111家,参保人员分别为8.3万人、6.6万人、5.4万人、6.2万人,较之“十一五”末参保人数分别增长232%、65%、20%、342%。

  为了扩大社会保险覆盖,实现应保尽保,2013年起,开发区社保中心在全市社保系统首推“四险统一立户、统一核基”工作模式,改进原养老、医疗、生育、失业保险各自一套的参保经办流程,实现由一个岗位、一个窗口对企业进行立户、缴费基数的审核。“统一核定缴费基数在为企业办事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可防止企业选择性参保,变事后检查为事前审核,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从而避免企业的劳资纠纷。”开发区社保中心主任杨莹洁说。

  安居,才能乐业。伴随着开发区区域面积的不断扩大和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开发区农民告别了低矮杂乱的旧村庄,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楼房。“十二五”期间,开发区完成郭庄、杨庄、东姜庄、王校庄、计新庄等村拆迁约75.8万平方米,建成计新庄片区与深河片区返迁安置房,完成邢庄家园二期高层返迁安置,完成泰盛家园、金江家园、金水家园返迁安置。到2015年底,开发区累计投资38亿元,完成拆迁村庄31个,建成孟营新村、前进新村、渤海家园、邢庄家园等9个新型安置小区,近1.3万名农民搬进城市新居。

  在返迁安置过程中,开发区大幅提高拆迁补偿安置的标准,按照城市社区模式,建设高质量返迁安置房,集中安置各村返迁村民。返迁房建设遵循“高起点规划设计,高标准施工建设,高效能管理”的理念,打造高标准、现代化、全功能居民小区。各返迁小区公共服务设施完备,绿化美化、垃圾处理、供水供电等均由区内相关部门统一管理,实现城乡一体化。在安置房建设中引入了节能环保理念,使其在保暖、抗震、节能等方面更适宜返迁农民居住,并由区财政负担一半采暖费用,真正为返迁居民带来更多实惠。

  “十二五”期间,开发区还规划建设了孟营综合农贸市场、邢庄家园便民市场,方便周边百姓生活。不断优化公交网络体系,开通了901、902、903、905、38路公交线路,延伸了36、17路,调整11、12路,新建天成锦江苑公交场站和新航驾校公交临时场站。开发区公交体系日益优化,方便了企业职工和群众的日常出行。

  文化教育上水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开发区一项接一项教育工程“重头戏”令广大群众瞩目。

  2011年9月,新建第三小学投入使用,投资800万元的第二中学科技楼建成;2012年9月,第二中学附属幼儿园落成并投入使用,青少年活动中心进行首次迁址改造;2014年,第二中学塑胶操场建成投入使用;2015年,投资1000多万元的燕大附中体育馆、投资3000万元的新第六小学建成投入使用,投资300万元的青少年活动中心进行二次迁址改造,第一小学的教学楼扩建工程已完成并投入使用……

  “十二五”期间,开发区制定《开发区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方案》,不断加大城乡学校标准化建设,撤并规模过小、布点分散的农村薄弱学校,资金重点向偏远农村倾斜,缩小义务教育城乡差距,全区义务教育普及水平不断提高,学生普及率达到100%。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开发区招聘各学科教师158人,其中104人补充到农村学校。为了把好教育质量的“第一道关口”,“十二五”期间,开发区教育部门安排199名教师进行了支教和交流,创建区级“名师工作室”,发挥区内各学校省、市级骨干教师的专业带动作用。开发区各学校积极探索课改新模式,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高效课堂模式,其中有燕大附中的“学研导练新课堂教学模式”,第二中学的“五环节”教学模式,第一小学数学学科“情境探究、问题教学”、第六小学的“1+x+y”语文主题教学模式、第三小学的新教育改革试验等成果。同时,在课程管理上,开发区加强了各学校音体美教育和科学教育,构建特色课程,打造独具一格的校园文化。

  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教师队伍建设的不断加强、教学模式与特色教育的不断创新,让“十二五”期间的开发区教育事业硕果累累:开发区先后获“秦皇岛市学前教育发展进步奖”“秦皇岛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县区”等荣誉称号,2015年全区推进义务教育工作各项指标综合评分获得95分,全省名列前茅。

  文化活动不断满足开发区群众物质生活丰富之后的精神需求。一直以来,开发区围绕打造区域文化高地的奋斗目标,不断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全区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开发区组织的“文化惠民欢乐城乡”文化惠民活动连续开展了4年,已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一道靓丽风景。开发区的文化艺术节、“文化月”等系列活动已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共涵盖20多项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年均开展各类演出活动50余场,参加演出群众近万人,受益群众5万余人次,极大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带动下,开发区的社区、乡村纷纷组建秧歌、合唱、健身、舞蹈、京剧、老年模特等十余类群众性文艺队伍100多支,注册文化志愿者119人,广泛挖掘群众当中的文化能人,为全区文化活动的蓬勃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与群众对开发区的使命感、责任感、归属感密不可分。“十二五”期间,开发区大力开展“爱区感恩”“感恩教育进农村”活动,多次举办爱区演讲比赛和文艺汇演,宣传开发区开发建设中的典型人物、先进事迹及辉煌业绩,使扩区40村3万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悄然发生转变;组织农村干部群众参加以“合力铸就开发梦,携手建设新家园”为主题的参观游园活动,看企业、看景点、看崭新的返迁小区,让群众共同见证开发区的辉煌成绩。

  文化设施建设是文化事业顺利开展的硬件基础。“十二五”以来,开发区加快街道综合文化站、社区、农村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建设。目前已建有2个文化站、10个文化活动室,统一配备了电脑、乐器、音响、图书等大量文化设备器材。40个农村建起农家书屋,入屋图书达到3.5万册,借阅人数达3.7万人次。

  强健的体魄是一切发展的基础。在体育活动基础设施方面,开发区实施农村文体设备器材配发惠民工程,为全区60个行政村发放室外音箱等设备,为30个村安装体育健身器材,引导群众参与“社区之光杯”乒乓球比赛、元旦长跑比赛、沙滩拔河比赛等各项体育活动。目前,全区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50%以上,健身已成为群众日常生活的习惯。(祖迪 通讯员 崔炜 鲁菲 艾北芳 张晴 胡琳)

关键词:民生,持续改善,开发区,十二五

稿源:长城网
责任编辑:李兴双
  领导活动 更多
  本网要闻 更多
  善行河北 更多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 更多
备案序号:冀ICP备08003586号 技术支持:长城网
最佳使用效果:1027*768分辨率/建议使用微软公司IE6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