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开发区新闻网 >>  开发区>>医疗教育

胡英杰提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要感恩教育

http://qhd.hebei.com.cn/kaifaqu/ 2014-06-23 16:22 开发区新闻网

   怎样提高青少年道德水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事关长远发展的大计。结合我们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具体实践,我深切地感悟到,开展“感恩教育进校园”活动,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一、强化感恩教育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必要性

  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常年在校生达1.18万名。从总体上讲,这一群体昂扬向上、奋发进取,具有健康的追求,展示出“新生代”的时代风貌。但在不同层面和不同程度上,也存在着不够健康的元素,潜在着违法犯罪的因素:

  贪图享受现象较为普遍。很多青少华对长辈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习惯不以为然,认为那是老土过时,不符合现代潮流。花钱大手大脚,嫌食堂饭菜不好,挑三拣四,下饭店、买零食、比穿戴等现象屡见不鲜。有的家长不给钱,就产生抵触情绪;有的家境不富裕,就埋怨家长没能耐,甚至借钱也要满足消费的欲望。

  自我利己意识蔓延。有的孩子在家俨然成为“小皇帝”、“小公主”,对父母的辛劳不屑一顾,本来可以自己动手做的事也要父母代劳,稍不满意就怨气冲天、摔摔打打;在学校,把老师的辛勤付出视为应当应份,缺乏必要的理解和体谅;有的在同学之间缺乏宽容性,奉承吃什么不吃亏的思想,得理不让人,无理占三分。

  不良习气有所滋长。有些中小学生看重哥们义气,热衷于团团伙伙,有的以“老大”、“大哥”自居,结伙欺负别的同学;有的受了委屈后求助于团伙头头;有的为了受到“保护”就请吃或送礼品。吸烟、进网吧、早恋、盲目“追星”、上不健康网、读低品位书等不良习气时有发生。

  上述现象尽管发在少数同学身上,但具有较强的负面影响和不可低估的腐蚀性。如果引导、遏制不力,就有诱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可能。

  青少年正处于学龄期,为啥不把精力放在学习上,而是偏向歧途呢?既有受情爱影视剧、文学作品、社会不良风气负面影响的客观因素影响;也有心智尚不成熟,辨别是非、美丑、善恶能力弱的主观原因。但我觉得,更深层次的因素,是感恩意识的缺失,不知父母恩,不懂家长的良苦用心;不知师恩,对老师的教诲不理解,甚至排斥;不知党恩和祖国之恩,找不准自己的位置,失去远大的抱负。不知恩不感恩则不懂报恩,岂能有健康向上的内驱力?在幼小的人生阶段不播下好“种子”,未成年人偏离正轨,甚至步入违法犯罪的歧途,则极有可能。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以提升少儿道德水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为着眼点和落脚点,在全区范围内广泛开展了“感恩教育进校园”的活动。

  二、感恩教育进校园必须适应中小学生的特点

  针对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特点,确定感恩教育的主题。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为此我们把“感恩教育进校园”活动,定位于“我学习、我成长、我感恩”上,精心培育“明礼、诚信、包容、和谐”的感恩文化,大力倡导“知恩、感恩、报恩”,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

  针对中小学生课业繁重的特点,在感恩教育中实施“四个渗透”。在校园普遍开展感恩教育,不能影响正常的教学,而应与正常的教学相辅相成。为此我们采取了“四个渗透”的途径:一是向品德课教学中渗透,将感恩教育作为主线凸显出来。二是向全校集会、班会中渗透,将感恩教育融进其中。三是向校园、班级管理中渗透,抓好日常良好习惯的养成。四是向学生家庭渗透,引导学生家长与学校搞好对接、紧密配合、形成互动。

  针对青少年天真活泼的特点,注重感恩教育的直观性和参与性。各学校在感恩教育中,不搞空洞说教,而是采取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受到了中小学生的欢迎。概括起来,其主要方式有:一是营造氛围法。即利用板报、专栏、电子显示屏和校园广播等形式,使感恩教育的内容随时即视即闻,用浓郁的氛围强化直观感染力。二是寓教于乐法。利用重大节日的文娱汇演,自编自演感恩内容的节目,在娱乐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感恩教育。三是“三个一”教育法。即在一定时段内,要求每个学生读一本感恩方面的书,讲一个感恩报恩的故事,写一篇感恩内容的作文。四是警示教育法。聘请公安、司法人员,用未成年人犯罪的具体案例,追根溯源讲解“知恩、感恩、报恩”的重要性。五是主题演讲法。以“谈感恩,知回报”为主题,举办不同层面的演讲会,让有代表性的学生,畅谈党恩、师恩、父母恩。六是实践磨练法。组织中小学生立足家庭、走向社会,体验成年人的艰辛,围绕感恩报恩力所能及地见诸行动。七是表彰激励法。在不同层面评选感恩报恩小模范,对其大力表彰,起到树立一小批先进典型,影响带动一大批学生知恩感恩的佳效。

  三、感恩教育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中的作用

  感恩教育的直接目的,是提高青少年的道德水平。这一目的渐进实现,客观地起到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效果。

  追根溯源,明理知恩,筑起了违法犯罪的心理“防范墙”。

  一些青少年“以我为中心”,过分强调自我,从表层上看是一种生活习惯,从深层上讲堪称人生观、价值观的奠歪了基础。唯我独尊、目中无人意识的膨胀蔓延,堪称违法犯罪的“酵母”,也是走向歧途的阶梯。感恩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对极端利己心态的矫正——感悟父母抚育之恩、“园丁”培育之恩、党和祖国的普育之恩、政府和社会的关爱之恩,明确了“我从哪里来,我身处何处”的朴素道理,唤起了“若无父母、老师、党和祖国、社会,则不可能有我”的意识。将自身从“小我”中摆脱出来,融入“大我”之中,胸怀变广阔,为人处世顾大局、想他人,可以说是筑起了预防违法犯罪的心理防线。

  体谅父母,适度消费,遏制和弱化了违法犯罪的概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让孩子们的物质生活无忧无虑,当然无可厚非。但有些家长对子女过于溺爱,不仅极易使其养成坐享其成的不良习惯,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良知的淡化甚至泯灭。饮水思源,体谅父母,是感恩教育的重要内涵之一。中小学生们感受到家长的艰辛,知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心存体谅和珍惜,相互攀比、贪图享受、挥霍浪费的现象有所遏制,勤俭朴素的美德得以传承,不仅培育了良好的生活习惯,而且降低了寻找借口向家长“套”钱、向同学借钱、打歪主意骗钱、甚至图谋不轨偷抢的概率,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感悟期待,知恩图报,注入了追求健康向上的内驱力。强化感恩教育,中小学生普遍扪心自问:家长、老师、党和祖国、社会为何这样无微不至地关爱我们,从中感悟和体验到殷切的期望,意识到自己是祖国、社会、家庭的未来,把学习掌握知识做有用之人,做健康成长走正路的好人,作为最现实的感恩来践行,较好地纠正和防止了人生道路的偏轨。沉溺网吧、盲目追星、哥们义气、吸烟喝酒、打架斗殴、早恋等现象被努力学习、遵规守纪、尊师敬长、团结友爱所取代,可以说是对某些中小学生的一种挽救,将他们从违法犯罪的边缘拉回到了正确的人生轨道上来,打造一支勤奋好学、健康向上、有益于社会的青少年群体。

 

关键词:秦皇岛,开发区,未成年人

稿源:秦皇岛新闻网
责任编辑:李兴双
  领导活动 更多
  本网要闻 更多
  善行河北 更多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 更多
备案序号:冀ICP备08003586号 技术支持:长城网
最佳使用效果:1027*768分辨率/建议使用微软公司IE6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