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秦皇岛5月30日讯(记者 祖迪 通讯员 艾北芳 胡琳)2015年削减煤炭消费2.08万吨,淘汰城市建成区内51台150.9蒸吨燃煤锅炉。
最大限度减少秸秆、荒草等废弃物露天焚烧,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8%以上。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9.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9.97平方米。
为给百姓一片湛蓝的天空,开发区从控制燃煤排放、调整产业结构、深化工业企业管理、控制面源污染、防控机动车污染等方面下足工夫,全区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强化治理减少污染源头
烟囱林立曾经是工业化的象征,但一个烟囱就是一个污染源。开发区在淘汰燃煤锅炉的工作中只做“减法”不做“加法”,拆除了山桥集团动力车间、北方明晶玻璃有限公司等单位燃冒黑烟的大烟囱,将城市建成区内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茶浴炉一并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不断扩大的集中供热面积和清洁能源的使用。据统计,全区城市建成区集中供热普及率已达74%以上,完成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3万平方米,运行15年以上的老旧集中供热管网改造全部完成。
农村与城市区同饮一江水、同呼吸一片天。为最大限度地减少秸秆、荒草等废弃物露天焚烧,开发区为紫草坞村、韩义庄村、张马坊村等8个秸秆主产村的村民家中安装了高效清洁炉具。这一炉具与烧柴禾的大锅灶不同,它只有半米见方大,村民往炉具中填秸秆块就可以生火热炕,再也不会被柴禾烟儿弄得灰头土脸了。
“换上清洁炉具之前,街头巷道上堆的都是柴禾。占地方不说,刮风的时候全村尘土飞扬,走路都得捂着鼻子。现在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清洁炉具,不烧柴禾烧秸秆块了,家里干净了,连带着村里的空气都干净了。”紫草坞村村民张永平说。2015年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中,开发区共完成清洁燃烧炉具改造1049户,并积极开展秸秆压块等技术的宣传工作,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8%以上。
小污染源汇集在一起就形成大污染。随着开发区控煤攻坚战、工业企业治理、控制面源污染、防控机动车污染等一剂剂“猛药”的实施,开发区企业也加入大气污染防治的队伍当中,一同为头顶的蓝天贡献力量。
锐意创新优化空气质量
开发区街道上经常运行着一台秦皇岛首创思泰益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射雾车,引擎一响,水雾就从车载的直径八九十公分的雾炮中射出,呈圆柱体逐渐向周边扩散,附近的路人都能够感受到水雾。“近年来,雾霾、PM2.5这些热词,我们已熟知。PM2.5的微粒非常细小,仅是一根头发丝的1/25,普通的水颗粒无法接触到它。我们的产品就是采用音爆的方式,把水分子破碎成更小的微粒,能够与粉尘微粒更加容易结合,这样就可以让粉尘一个个沉降下来,净化空气。”总经理石洪利说。
这款由公司自主研发的世界首台一体式雾炮抑尘车,采用车底盘动力通过液压系统驱动,第一次实现了工作范围无极调速控制,按照实际需求分配动力,大幅降低能耗,减轻整车无效载荷。车载的射雾器可旋转320度,射程规格有40米、60米、80米等。据燕山大学机械控制系教授张齐声介绍,一体式雾炮抑尘车在动力源、降低能耗、提高效率等方面均获得了重大突破,填补了大型矿山、物料转运、存储等敞开环境扬尘治理领域的世界空白。
射雾车减少粉尘、净化空气,而云立方(秦皇岛)科技有限公司则努力为百姓创造一个“室外空调”。
城市人口密集、工厂及车辆排热、居民生活用能的释放……城市热岛效应影响空气湿度和降水,甚至加重空气污染。“像露天广场、运动场馆、游乐场这样的室外或半开放式场所,温度无法控制,在这些室外的大环境里,空调无法使用,人们只能忍耐着无所不在的酷热。我们要做的就是为社会大众创造一个‘室外空调’。”云立方秦皇岛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涛说。云立方的环境空间优化系统通过让干雾与空气结合,实现气雾双流,利用风力将之吹送到所需降温加湿区域,蒸发吸收热量从而使周边环境快速降温,一般可达5℃至7℃的降温效果,极端情况下可降温幅度为14℃,且降温迅速。“一般情况下,往系统中加一次水可以实现6至8小时连续干雾降温,同时迅速增加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含量,有效缓解人们的疲劳。”王涛说。
扩大宣传人人参与环保
为鼓励百姓积极参与大气环境保护,每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开发区环境保护局都会在商业区、学校、办公楼等人流密集场所进行环保宣传,向群众发放《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手册》《“同呼吸、共奋斗”公民行为准则》等宣传手册,组织PM2.5污染防治环保科普宣传,向群众义务讲解环境保护相关知识。开发区第六小学在这一氛围的带动下,将每年3月定为“环保主题月”。今年3月25日,数十名小学生拿着铁锹、喷壶等工具为校园内的绿色植物浇水。据教导处主任刘先学介绍,学校定期举办浇水护绿、清理周边垃圾等集体活动,目的是让同学们从小树立环保意识,让他们明白只有每个人都贡献一份力量才能维护好共同的碧水蓝天。不仅在学校,开发区明日星城社区“我为社区添片绿”爱绿护绿活动、大秦世家“捐献图书献爱心获赠绿植我快乐”等活动,都是在群众的身体力行当中,吸引更多人加入到环保的队伍中来。